文/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通訊員 皮道琦
“要發(fā)財,種包菜?!边@句在嘉魚縣潘家灣鎮(zhèn)流傳已久的致富口訣,在當地菜農田尚雄身上得到了生動印證。
潘家灣鎮(zhèn)地處長江之濱,水土豐饒,是天然的“菜籃子”。上世紀80年代起,嘉魚縣大力發(fā)展蔬菜產業(yè),潘家灣鎮(zhèn)便成為甘藍種植的重要基地。
作為主產區(qū)之一的肖家洲村村民田尚雄,便是這片沃土上最早嗅到商機的弄潮兒之一。
今年55歲的田尚雄,1995年從10畝甘藍起步,憑借勤勞與智慧,種植規(guī)模一度達到2200畝,年收入過百萬元。
“我們這地方,長江邊,土肥水好,天生就是種菜的寶地!”田尚雄皮膚黝黑,說起種菜,他兩眼放光。
“行情好的時候,一畝地收益有2000元。”田尚雄說,在肖家洲村,像他一樣依靠種植“兩瓜兩菜”(上半年南瓜、冬瓜,下半年白菜、包菜)增收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。
田尚雄的第一桶金,始于對市場的“琢磨”。1998年,信息相對閉塞,他憑借在外經商友人的信息,敏銳地將本地白菜遠銷廣州。“那時拉一車菜到廣東,純利潤就能過萬元?!碧锷行刍貞浀?。這段“蔬菜經紀人”的經歷,讓他深刻理解了“種得好不如賣得好”的道理。
嘗到甜頭后,田尚雄便成了“雙面手”,一手抓種植,一手拓市場,主攻廣東等消費旺盛區(qū)域,將“嘉魚蔬菜”的名聲越叫越響,路子越走越寬。
光自己富不行,還得帶著鄉(xiāng)親們一起干。2017年,田尚雄牽頭成立“添雄蔬菜種植合作社”,積極推行“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。
合作社提供“托管服務、訂單種植”,統(tǒng)一品種、統(tǒng)一技術、統(tǒng)一銷售,實行保底價回收,有效解決了農戶“種什么、怎么種、賣給誰”的難題。通過土地流轉,分散的土地集中連片,實現了集約化、標準化生產,顯著提升了土地效益。
同時,合作社吸納本村及周邊100余名勞動力就業(yè),讓鄉(xiāng)親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穩(wěn)定收入。
50歲的村民彭國光就是受益者:“家里12畝地流轉后,不僅有租賃費,我們夫妻倆在合作社務工,每年增收8萬多元。現在種地不用投錢、不擔風險,還能顧家!”
要種好菜,更要高效種菜。田尚雄對1200畝土地的種植茬口有著精細規(guī)劃,實施“兩年五季”高效輪作模式:3月栽南瓜,6月收;7月育苗,9月移栽甘藍、白菜,11月到次年3月收;12月再種上牛角包菜,來年4月采收……
“時間就是金錢,地不能閑著!”如今,合作社日均發(fā)出滿載30噸蔬菜的15米長冷柜車三四臺,產品暢銷全國各地。
“種好菜,關鍵還在種子?!碧锷行凵钣畜w會,“十多年前,地里九成的甘藍種子都得靠進口,貴不說,買起來還跟搶似的,得排隊!”如今,用上國產優(yōu)質種子“思特丹”,不僅種子成本降了一半,畝產量更躍升至8000斤,較過去提升約20%。“產量高、品質好,市場搶著要!”
從“會種”到“種好”,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(fā)展,田尚雄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精準。望著肖家洲村連片的菜地,他黝黑的臉上漾開樸實的笑容:“種子不愁、價格不愁、銷路不愁,這日子,能不好嗎?”
他大手一揮,語氣中滿是自豪:“現在村里,像我這樣靠種菜種出百萬身家的,多得很!”
Copyright ? 2001-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-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鄂B2-20231273 -
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鄂)字第00011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1706144 -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(鄂)字3號 -
營業(yè)執(zhí)照
鄂ICP備 13000573號-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
版權為 荊楚網 www.guanzhipeng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